close

廣東:共建綠色生態共享環保生活

原標題:共建綠色生態 共享環保生活



珠江邊鮮花盛開。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攝



華南農業大學鮮花綻放。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 攝

各軍營單位抽肥

中良環保總經理陳劍波



“新廣州人”白生斌



全國人大代表、韶關市雅魯環保實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潘麗梅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



烏湧聯和段河長黎信坤



省環保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省環保志願者指導委員會負責人陳彥鴻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團審議時強調,廣東要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3月11日,記者采訪瞭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基層環保工作者、普通市民代表。大傢一致認為,生態環保是一道必答題,不是選擇題。發展與環保之間不存在矛盾,在綠色生態建設中同樣可以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保事關千傢萬戶,必須人人齊參與、共享環保成果。

中良環保總經理陳劍波

降低環保成本造福千傢萬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廣東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環境保護一直是老百姓關註的焦點。中良環保總經理陳劍波認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作為環保行業的從業者,他們承擔著與眾不同的社會責任。其核心技術運用出來,最終目的是降低環保的成本,這是對環境保護實實在在的貢獻。

“我們自主研發氣凝膠工藝制作的新型MBBR生物膜載體填料,針對目前現有生物膜載體的諸多缺陷,在國際上率先引用氣凝膠工藝制作MBBR生物膜載體,獲得行業革命性突破。”陳劍波說,其技術優勢,極為突出的一點在於使用壽命長達6年以上,填料無毒無害,不會形成二次水源污染,應用後的廢料可以當工業燃料進行焚燒處理,不會污染環境,同時成本與同行業相比創下新低。

由於城市化持續進行,原有的污水處理點很難獲得擴建的機會,他們研究的技術能夠幫助污水處理部門在不擴大面積的情況下,大幅度提升處理能力2倍到3倍。據瞭解,這種新型污水處理用MBBR生物膜載體,現在已經服務於廣州市一個大型豬場養殖及屠宰污水處理、南沙區金洲湧污水處理等。“防治污染大傢都有責任,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研發關鍵技術,將這些核心內容掌握在國人手中。”據介紹,新型污水處理技術還將繼續推廣,造福廣州市民。

“新廣州人”白生斌

每個人都成為環保的一股力量

2012年,白生斌大學一畢業就來到廣州工作,並決定在這個城市紮根,成為一名“新廣州人”。五年多過去瞭,他不僅親眼看著路中央綠化帶從小樹苗變成花海、公交車從燃油驅動到電動、頭頂的“廣州藍”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加入到瞭“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環保行動當中。

白生斌說,自己所在的單位很“低碳”,“公司經常舉行‘閑物置換’活動,我們同事間把自己閑置不用的東西拿出來互相交換,有些沒找到交換的物品,還可以低價拍賣給需要的人,這樣可以物盡其用、循環使用。”

日常生活中,白生斌也算是個“低碳達人”,“能走路就不騎車,能騎車就不坐車”,每天上下班堅持步行已經成瞭習慣,周末參加一些宣傳環保的徒步活動……此外,他還很註重垃圾分類,“每次我去扔垃圾時,都會事先在傢分好類。做飯時,單獨一個袋子裝廚餘垃圾;淘汰的電子產品會送去回收中心處理;隨手撕掉快遞箱上的膠帶。”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和方式。作為“新廣州人”,白生斌眼中的廣州是個正在高速發展並有著很大潛力的城市,環保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接下來,他希望垃圾分類知識能得到更廣泛的普及,讓更多街坊參與進來;同時,繼續完善垃圾分類的後續處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環保的一股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韶關市雅魯環保實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潘麗梅

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

全國人大代表、韶關市雅魯環保實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潘麗梅認為,生態環保是一道必答題,不是選擇題。發展與環保之間不存在矛盾,在綠色生態建設中同樣可以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她認為要發展並不意味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韶關要綠色、可持續發展,但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這就需要韶關不能重復發達國傢走過“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她認為,經濟發展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而保護和改善環境為經濟穩定持續發展提供瞭物質基礎和條件。環境保護工作不僅包含環境治理,也包含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經濟的發展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隻有把環境問題搞好瞭,經濟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

潘麗梅舉例說,這些年韶關的實踐就證明瞭這一點。作為廣東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之一,目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韶關已經深入人心。目前,韶關市緊緊圍繞“綠色轉型、振興發展”這一主題,在地區生產總值逐年穩步增長、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綠色轉型振興發展。目前,韶關全市上下正齊心協力全力建設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做好生態產業文章,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具體來說,韶關應該建設好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在保護中實現高水平發展。首先,韶關將全面增強生態魅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其次,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發揮韶關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打好組合拳,讓人們享受最高質量生態產品的同時,可以開展健康養生活動、戶外運動等,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第三,韶關還要發展生態工業,圍繞加強生態保護,引進一批高科技產業、創意文化產業、生態保護研究產業等相關項目落戶韶關,推動韶關的生態工業發展。

她表示,通過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加大韶關環境保護力度,將促進韶關的高質量發展,真正走上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道路。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

加快佈局發展環保型塑化劑產業鏈集群

從2013年成為一名台中水肥清運全國政協委員起,生態環保一直就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重點關註的領域。他在2016年提交瞭《關於對可能降低人類生殖能力的環境激素污染物應引起高度關註的提案》,當時已經提出,由於日常生活中塑料袋的泛濫,導致土壤、水源、空氣和農產品中鄰苯類塑化劑大量殘留的問題。劉昕據此提出,國傢應從源頭上遏制產生環境雌激素,發展環保型塑化劑等建議,當時獲得國傢工信部、環境保護部、衛生計生委、質檢總局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的聯合答復,被全部釆納,轉化為措施,這也是讓他最為自豪的。

今年,劉昕繼續追蹤環保塑化劑產業鏈集群的形成問題。他解釋,我國目前環保型塑化劑品種相當匱乏,其中生物可降解的環保型塑化劑品種更是罕見,國傢應采用有效措施加快佈局發展環保型塑化劑產業鏈集群。

劉昕建議:第一,要建立適應國內實際情況的限制鄰苯類塑化劑殘留量的國傢標準,將鄰苯類塑化劑有機污染物納入環境監測目標化合物檢測范圍,在動態監測中及時分析、跟蹤、監測和評估;第二,國傢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佈局發展環保型塑化劑產業鏈集群,通過政府主導和政策傾斜扶持,促進環保型塑化劑產業發展。

此外,要完善和修訂食品、保健食品、藥品和食品添加劑限制鄰苯類塑化劑殘留量的國傢標準。要制定嚴格的審查和限制含鄰苯類塑化劑的塑料制品及橡膠制品使用范圍的法規,強制要求用於醫學用品、兒童和孕婦、食品台中通馬桶推薦包裝及與人體有密切接觸的塑料制品中不得使用鄰苯類塑化劑物質。

烏湧聯和段河長黎信坤

街道、企業、村民共同參與治水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廣東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

而治水就是要每個人共同參與,其成果又能讓大傢共享的事業。烏湧聯和段河長、黃埔區聯和街黨工委書記黎信坤表示,河長制既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也是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踐,他說:“共享應該是責任、參與、成果等全方位的共享。”

烏湧聯和段19.31公裡,黎信坤作為河長日日巡查。他表示,治水肯定不能是一個人的事。河長制實施後,充分調動包括街道、居委、企業、村民等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治水,“我們的轄區包括科學城,有幾千個企業。去年排查瞭上萬個沙井蓋,有些已經到瞭企業內部大樓裡,但一旦發現有錯接、漏接的,企業都無條件配合整改。”

黎信坤說,正是因為全社會形成瞭治水共識,烏湧經過去年的大力整治,水質才能得到較大改善,順利通過國傢住建部“不黑不臭”的考核。對於環境的改善,無論是村民、外來務工人員,還是海歸、企業傢都能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

黎信坤表示,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繼續紮實推進治水工作,將烏湧治理得更加美麗,提升轄區居民的幸福感。他說:“今年是烏湧治理的提升年,除瞭保持水質的長治久清外,沿線的幾個城中村計劃改造,兩岸景觀提升的規劃設計也正在編制中,未來的烏湧沿岸將是水中有遊魚、岸上有花草,為羊城新八景‘科城錦繡’增光添彩。”

省環保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省環保志願者指導委員會負責人陳彥鴻

做好環境人民調解 維護群眾環境權益

陳彥鴻在廣州從事環境保護工作13年,擔任省環保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省環保志願者指導委員會負責人等相關職務。多年的工作實踐使陳彥鴻深刻感受到,在環保工作中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性。

陳彥鴻表示,隨著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新的《環境保護法》出臺之後,社會公眾環境維權意識不斷提高。因此,省環保志願者指導委員會和省環保基金會適時開展環境公益和私益維權,全國第一傢省級層面的廣東省環保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勢而生,通過公益調解、公益訴訟、私益訴訟和無償法律援助,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維護社會與公眾的環境公共權益,既是一項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法律救濟措施,也是關註民生、維護公眾環境權益和確保社會穩定的根本體現。

在私益訴訟方面,省環保志願者指導委員會與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和省環保基金會簽署瞭全省首個《關於辦理環境資源民事私益訴訟案件的合作協議》,同時建立瞭珠三角的法院、檢察院和環保系統的聯動體制;在公益訴訟方面,省環保基金會在珠三角建立瞭基金會、檢察院、環保局的起訴與支持起訴的協調聯動合作模式,俗稱“環境公益訴訟天河模式”。

陳彥鴻表示,省環保志願者指導委員會、省環保基金會和省環保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將配合落實好新《環境保護法》的執行,做好環境人民調解工作、環境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維護人民群眾環境資源權益,為生態廣東建設作出貢獻。(記者卜瑜、申卉、盧文潔、廖靖文、何瑞琪、龍錕、蔣偲、耿旭靜、杜安娜、李大林、葉卡斯、趙方圓、杜娟)
arrow
arrow

    kag400ic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